白发丹心映翠微 曾峰
<P align=center> <FONT size=5><STRONG>白发丹心映翠微</STRONG></FONT> 曾峰</P><P align=center><STRONG>一个“南竹北移”老专家、老党员坎坷的人生故事</STRONG></P><P> 新化槎溪镇境内有一条长长的金溪河,沿金溪河而上,夹岸遍布苍苍翠竹,秋风吹过,竹浪阵阵翻滚,郁郁葱葱,绿油油水滴滴地让人心旷神怡,勾画出金溪河畔最亮丽、最动人的绿色风景。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,多年以前,辛勤培植出这片竹林的,竟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山里人,他的名字叫夏先掌,并且在这个其貌不扬的山里人背还深藏着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。<BR> 夏先掌生于大山,长于大山,由于耳濡目染,他从小就爱上了大山。但清苦的山村生活使他清醒地认识到:靠山吃山,要想摆脱贫困,就必须要植树造林。而要植树造林,首先就是育苗,没苗便无从谈植树。为此,夏先掌开始尝试培育楠竹苗,没有资金,他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,四处向别人赊借;没有经验,就向林业技术员和书本请教,在实践中摸索;饿了渴了,吃几块红薯片喝口金溪河水;累了困了,就在山坡上茅草棚子中歇一歇,风餐露宿起早摸黑地干。<BR> 1971年3月,由于育苗技术出色,年仅三十七岁和夏先掌应聘前往陕西传授楠竹育苗技术,参与国家科委等多部委在陕西组织的“南竹北移”试点试验,在陕的13年里,他的脚迹遍布全省的每一个角落,对陕西的山山水水、沟沟壑壑,他了如指掌,素有“活地图”之称,以致于后来陕西省生漆研究所要调他,而被他的领导以“不能没有地图”而婉言拒绝。在参加“南竹北移”实验后,使他强烈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,为此,他边工作边自学,结合工作实践,撰写专业论文、调查报告。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就有几十篇之多。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他来说,每一文章,每一个专业术语都不知要花费他的多少时间多少心血。天道酬勤,1979年,他们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国家科委等多部委的嘉奖,他也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二届“南竹北移”科研协作会议。<BR> “大跃进”期间,受“家家户户炼钢铁”的影响,大山的植被被严重破坏。1981年,回家探亲的夏先掌面对家乡发生的这一切,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为此,已过不惑之年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留守家乡,植树造林。尽管很多人不解,甚至还有人笑他“傻”,――放着“皇粮”不吃,要回来做农民,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。为了找回大山的灵魂,他又一次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事业。创业是艰难的,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,一日三餐野菜煮山芋,栖身的草棚难遮风雨,夏季烈日炎炎,还有蚊虫肆虐;冬天寒风凛冽,皲裂的双手疼痛难忍,可这一切都从未动摇过他坚定的信念。<BR> 几十年如一日,夏先掌默默地在大山里耕耘着,大山在一天天地变绿,而他却在一天天地变老。黄昏时分,登上飞凤山山顶,极目远眺。只见四周青山滴翠,绿阴成海。近处棵棵绿树上新绽出的嫩叶在微风中颤动,漾起的清风沁人心脾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一位老人佝偻的身躯、黝黑的面孔和一双粗糙得像老树皮一样的大手。<BR> </P>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