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遍新化日记 之一
<P align=center><FONT color=#0033ff size=5>走遍新化日记(之一:水车镇)</FONT></P><P align=center>作者(来源):伍弱文</P><P> 这么一群人,一群文化的寻根者,在寻找新化遗落的民间文学,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活动,并记下了所见所闻,于是有了这部记述走遍新化的日记—— </P><P align=center>一、水车镇 </P><P> 2005年4月19日,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在文化局孙杰副局长和彭共馆长的带领下,下午坐车从新化出发,深入紫鹊界腹地水车镇时,已是傍晚了。 </P><P align=center>(4月19日晚)中心词:晚会 </P><P> 《新化民间文学大集成》启动典礼选择在水车镇会议室举行,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娄底晚报的记者胡志英、涟钢的袁伶俐和先行到此研究梅山文化的曾迪、李新吾及水车镇宣传委员和抓旅游的副镇长夏红梅。会议由孙杰副局长主持,彭共馆长谈了民间文学采集工作的具体设想,曾迪、李新吾谈了紫鹊界的发现与梅山文化,他们特别提到了一个人,紫鹊界的发现者:陈子艾教授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刘正明谈了《梅山网》的情况。 </P><P> 接下来是联欢表演,梅山音乐社的邹荣先、康永建、刘义工、曾启超吹拉弹唱,忙开了,还挺有专业水平的,博得了阵阵掌声。接着辜红卫、陈丽辉、陈福云、罗湘辉等表演了梅山民歌,李祥符老师表演了一个本地笑话。水车镇的琴手表演了拿手绝活。节目都是临时拿出来的,是土香土色的梅山乐符,略带野味,自然和谐,给紫鹊界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浅浅的春意。 </P><P align=center>(4月20日凌晨4点)中心词:紫鹊界日出 </P><P> 我一觉醒来,正巧凌晨4点,忙喊起刘凯、易新时、刘毅峰及梅山音乐社三人,住在隔楼的石喜艳、罗慧琴等也起来了,陈小平和向导罗中山也赶来了,众人忙钻进小车,在夜色沉沉中往山上赶去。 </P><P> 轻风、狗吠、零星的灯光,从车窗边掠过,山冲象一条朦胧的河,车冲破一层层的雾,在泥泞的路上巅荡着。5点30分,车子上了瑶人冲北坡顶公路,此时,曙色初露,东方天际现出淡淡的微红,坡上的水田反射着一种柔和的光亮,小树露出了倩影。云铺远谷,平坦,象宽阔的白色的海;絮掩近壑,稀疏,似轻笼的梦。远山,不是山,更象几抹横陈天际的浓云。山风吹来,夹杂着丝丝寒意。罗惠琴和石喜艳还只敢猫在车上避寒呢。 </P><P> 5点45 分,天地渐渐清晰空灵,头顶上有白云浮荡,后山的林子开始有鸟鸣了,远处的雾海开始往脚下的山谷倾泻浓云,如决堤坝似的。停在背后的车,车窗反射东方桔红的曙色。对面的白旗峰,幽林藏禅,厚重深沉。 </P><P> 6点10分,太阳出来了!太阳怯怯地,在远山之上,如一个悬着的红气球。此时,紫鹊界才真正显现出她美丽绝纶的容颜,紫鹊界如一个意乱情迷的新娘,我们尽情地用眸光剥落她一层层的羞涩。苍翠的山,开始焕发朝气。雾,仍在轻盈飘浮。梯田、小树、板屋,一叠叠在朝阳下舒展着韵律,如同一首不讲平仄的梅山民谣。苍茫大气的紫鹊界,在春阳下,绚丽夺目,宛若仙宫禁苑。变幻不定的紫鹊界,分分秒秒在翻动着一部没有尾声的传奇。刘凯、石喜艳、罗中山,忙个不停,欣喜地拍下了紫鹊界日出的美景。 </P><P align=center>(4月20日上午) </P><P> 其他人去看傩戏了,我窝在招待所里美美地睡了一觉。 </P><P> 吃中饭时,听到一个频率很高的词:发猖。我不解其意,就问易新时老师,他说,是刚看的傩戏里的一个词儿,他们在互相取笑。原来,傩戏是一种当地师公表演的一种宗教仪式:傩是一个大木雕像,看上去象个狮像,实际上是一个梅山本地神--蚩尤的雕像。传说蚩尤能发五路猖兵。据坐在我旁边的罗师傅讲,到他时已是第二十四代傩戏弟子了,是口传身授的,是一项祖传活动。 </P><P align=center>(4月20日下午)中心词:水车河 </P><P> 罗中山当向导兼司机,刘凯摄影,一行人去楼下民俗村。因为只有一辆车,队员们坐不下,留下彭馆长、石喜艳、刘毅峰、小平、袁明珊和我,下次再去。 </P><P> 留下的人在夏副镇长的向导下,去水车河边走走。我们穿过几块田,几幢房子,就到了河边。 </P><P> 碰上当地人正在复修水车桥,原来的木桥腐朽倒塌了,改为水泥底木架桥,一段悠久的历史被瞬间更新。90年代我到过这里,那时,是些恬静的乡间风物,现在,河边的木楼少了,代替的是些水泥建筑。河边的吱吱转着不停的水车似乎也消失了。河中,鱼虾罕见了。触摸河边一段横躺的枯木,触摸一颗河中无名的卵石,品味河水依旧的凉意,我能说什么呢?有些人,就是喜欢在不断破坏中获得快感。 </P><P> 过河,再向里边走,木楼院子还在,我和彭馆长在一座木楼的阶檐下的横木上坐着打个盹儿,石喜艳、刘毅峰、陈小平、袁明珊则忙着去古老的院落中与人交谈,探访古迹古物。这里面的人,几乎家家能拿出几件明清时的物什来。起身时,我在想,这些木楼,透着古朴气息的木楼,究竟能保持多久? </P><P> 穿行在返青的古道田畦,谁家的燕子在田头回望归程?草籽花油菜花正当时,花上,涌动着蜜蜂和蝴蝶的欢乐。小树叶长出了清新的叶子,摇摆着春意,空气中有一种清新的春天气息。不知不觉,走出了几里地,走到一片盛开的草籽花田边时,石喜艳为夏副镇长拍了一张照,女人在花中,人与花,相互映衬,硬是好看。袁明珊依样画葫芦为我和彭馆长拍了一张,我看了一下,说象是牛屎插在好花上,惹得大伙都笑翻了。 </P><P align=center>(4月20日傍晚)中心词:七中 </P><P> 傍晚,我与袁明珊、易新时、刘毅峰去七中。七中,隔镇政府不远,在一个小山头上。走到那里,进了十分气派的门楼,沿校内公路往上到山顶,是教学楼和操场,一些学生还在操场上打球,很活跃的。校园布置得很美。袁明珊说,罗瑞花是个写文章的,也是七中的,他编《新化报》时认识的。我以前不认识她,但在报上看过她的文章。我们便去访问罗瑞花,到她家时,她正重感冒在打吊针,对我们的到来是意外加惊喜。文学人都有一种对文学的执着信仰,她还是坚持着和我们聊了一会儿文学。从罗瑞花家中出来时,已是夜色较浓了,打球玩耍的学生都回教室了。操场上空荡荡的,天上的星星也开始眨眼晴。 </P><P align=center>(4月21 日晨)返回县城。</P><P>注:经作者本人授权,文章转自新化在线</P>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