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整合乡土资源 优化作文教学”课题实施总计划
曾峰于2004-11-3 9:02:54发表于议论平台
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:课程资源。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“教材就等于资源”的教学思想,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,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、灵活性和地域性。《新课程标准》指出:当今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,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,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。我校根据实际需要,开展“整合乡土资源,优化作文教学”的课题研究,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新理念,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,经课题组研究决定编制本计划。本计划试行二年(2004年3月——2006年2月),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进行修改。
一、需求分析
我校为农村中学,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,学校硬件建设、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。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,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。
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、学校的校园环境、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(学校的优势和条件见课题研究方案)发现,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、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、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。特别是我校所在地古称梅山,山水隽永,民风淳朴,从远古时候开始,这里便孕育了一种神秘古朴的梅山文化。在这种古朴的梅山文化的影响下,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,民俗事象多姿多彩,极富研究价值和可利用价值。另外,民间传说故事、地方熟语散布乡间,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,这是我们的优势。因此我们发起并承担了此课程的研究工作,计划通过课题的研究这个支点,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。
二、总体目标
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,逐步形成“以人为本、以校为本、以点带面、全面推动”的办学理念。这一办学理念中,前八个字是基础,这个“点”就是课题的深入研究。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,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,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。
通过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。知识与能力目标:学习家乡、学校、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,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,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;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,发现和提出问题。学会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;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,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,尊重他人,敢于实践,乐于合作的精神,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、热爱家乡的品质。
三、研究的内容
课题的研究过程中,可以筛选、改编已有的课程,或者新编校本课程。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、校内外的自然资源、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,通过改编、补充、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。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、学校资源、家庭资源三个方面。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,即自然地理、人文历史、社会发展;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、教师特点、学生特长;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、家庭特点、家园环境等。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,也可以是主题性的。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,规划不同的内容,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、补充或拓展。
四、操作措施
课题的研究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、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、采取选编、改编、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,在校内组织实施,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,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。具体操作措施如下:
1、资源分析
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,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,发扬学校的传统,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、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,才能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。资源分析是课题开展的前提,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,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。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、环境设施、学生特点等。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、社会、自然、历史等。
2、确立目标
课题研究的目标要体现“一切为了学生,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”的课程改革方针,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。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办学理念,达成办学目标,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,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,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。按照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,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。
3、制订方案
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。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:课题的提出、概念的界定、实践意义、研究目标、内容规划、研究步骤、条件分析、实验措施、研究方法、成果呈现形式等内容。
4、组织与实施
课题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课题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,是研究工作的关键环节,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。
5、评价与改进
根据“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,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,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,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”的评价总要求,构建新的作文评价体系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,即教师、学生自己、同学、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;评价主体的互动性,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、多向的评价;评价内容的多元性,即以发展的眼光,从认知、行为等层面,多角度、多视点地分析评价;评价过程的动态性,即不仅要关注结果,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,通过多层次、多角度的评价,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,提高发展的欲望。
五、课题研究步骤
(一)激以兴趣阶段
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:使学生端正对乡土资源的认识,培养学生学习“的兴趣,以学校、社会生活为课堂,可组织开展以下语文实践活动:
1、开设专题讲座:介绍采集素材的方法,激发学生兴趣。
2、地方谜语和歇后语比赛。
3、楹联知识讲座,指导学生写春联等活动。
4、搜集地方民间故事及农谚等。
(二)积累素材阶段
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:采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,鼓励学生学会挖掘“乡土资源”宝藏,以增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目标,注意书本(理论)与实践的结合。具体开展好以下活动:
1、整理与改编地方民间故事。
2、写山歌或谚语的生活笔记日记。
3、开发反映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。
4、举办“我的家族史”或“寻访先辈的足迹”征文。
5、开设专题讲座,邀请本土知名作家介绍乡土题材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与提炼的方法
(三)提高创新阶段
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:通过挖掘“乡土资源”宝藏,引导学生发扬古人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,培养创新精神,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,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,具体开展以下活动:
1、就地名沿革开展本地地名来历论证会
2、开展流行话语辩论会。
3、在校刊《苍桐》《苍桐通讯》中辟专栏发表学生乡土作文作品。
4、开展“一种素材,多种创意”征文比赛。
5、开发建设《中国乡土作文研究网》与网络刊物《苍桐新绿》,实行资源共享。
六、时间安排与布署
本课题自2004年春季起,研究周期为二年,实验研究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。
(一)启动阶段:2004年4月——2004年8月
启动、筹备、学习理论、设计方案、组织讨论、论证、确定方案,并成立课题组,申报课题,确立研究对象,开发校本课程,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。
(二)实施阶段:2004年9月——2006年2月
1、第一阶段:2004年9月——2005年2月
按照研究目标,初步实施方案,由点到面,分段实施,展开研究,边实践边收集资料,边总结经验,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。
2、第二阶段:2004年3月——2005年8月
全面实施方案,深入展开研究。
3、第三阶段:2005年9月——2006年3月
及时总结研究成果,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,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;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,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,进行深入研究。
(三)总结阶段:2006年3月——2006年4月
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,总结相关经验,写好课题结题报告。
七、课时设置
1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,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,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。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,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(安排半天)。
2、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。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。
3、学科课程根据教学实际,原则上每学期安排2-10课时,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。
八、保障措施
1、建立以教育办和学校领导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,教育办主任担任组长,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。分工负责,责任到人,相互配合,统体协作,保证课题研究有计划,有步骤地顺利进行。
2、设立专项课题实验经费,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,图书馆、实践基地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支,开发建设好“乡土资源共享”网站,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。
3、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,交流课题进展情况,并不断总结,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方法,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实效。
4、严格课题管理,做到六个有:有目标、有文本、有活动、有总结、有信息、有报告。
5、加强培训,统一认识,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。对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、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。
欢迎光临 槎溪信息港 (http://chaxi.com/bbs/) | Powered by Discuz! 7.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