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阳话粽 曾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也称端阳节,是中国百姓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古诗云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出为屈原。”可见,端午之为“节”,乃源于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包粽食粽、挂菖蒲艾叶、赛龙舟,喝雄黄酒等,是端午节的主要民俗活动,古今沿袭不衰。 端午包粽,原是楚国百姓为保护沉江的屈原免遭鱼类吞食而掷入水中的饵,后来成为端午节食物。为何叫粽?《齐谐记》载:“(屈)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,楚人哀之,每至此日,以筒贮米祭,粽也。”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俗作粽。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棕榈叶心之形,故曰粽、曰角黍,近世多用糯米矣。” 据专家考证,粽子最初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,吃粽子也并不固定在端午,但是后来由于纪念屈原,才使得端午节食粽子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习俗,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。相传春秋时期有“筒粽”,晋代时期有“益智粽”,元时有“艾香粽”,清时有“火腿粽”。“渚闹渔歌响,风和角粽香”(姚合)是唐时的粽,“门楣束艾作神人,团粽盘中节物新”(陆游)是宋时的粽。 在古时,每逢端阳,人必食粽。唐明皇曾御笔亲书“四时花意巧,九子粽争新”赞粽,大诗人郑谷有“诸闹渔歌响,风和角粽香”之句誉粽,这说明当时上自朝廷,下至民间百姓,食粽已是很普遍的事。明代有首民歌《桂枝儿·粽子》:“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,身穿着一领绿罗袄。小脚儿裹得尖尖跷。解开香罗带,剥得赤条条,插上一根梢儿也,把奴浑身上下来咬。”作者以拟人化手法,将粽子比作人人喜爱的美人儿,风趣传神,俗中见雅。吃粽子原本简单,但经这么咏唱猜说,顿觉浓情异趣大增,余味绵长. 曾峰于2004-10-30 12:24:45发表于读书三味 [此帖子已被 腾飞槎溪 在 2005-9-7 0:08:56 编辑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