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竹之断想§ 曾峰于2004-10-26 10:45:24发表于读书三味 家乡多竹,楠竹、文竹、毛竹、丛竹、青竹遍布屋前屋后、山里山外。清风拂来,漫山遍野的翠竹翩跹起舞,哦吟出一支幽邃的农村交响曲。 按中国传统说法,竹子也具有人的种种美德。古语云: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及凌云处更虚心”。这个“节”并非节疤的节,而是陶渊明“高操非所攀,深得固穷节”的节操,也是鲍照(南朝宋) “时危见臣节,世乱识忠良”的节义,更是文天祥“时穷乃节现,一一垂丹青”的节气。 竹的人文化使它成为了画家们的爱物。泼墨宣纸,竹影扶疏,轻盈袅娜,俊逸潇洒。古代画竹者很多,其中成就最高者应数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郑板桥。郑一生画竹、咏竹,爱竹成癖。他画竹与一般人不同,大凡常人画竹,多是万竿竹间枝繁叶茂,林底生风;而板桥画竹则只寥寥几笔:三竿瘦竹,衬以瘦石,再题诗数行,把自己的情愫寓于墨竹当中。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”就是他的题竹诗。 历代文人多爱竹,爱竹最痴者,莫过于苏东坡。东坡嗜竹如命,平日无竹不居,他曾在《於潜僧绿筠轩》说过: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使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。”杜子美也爱竹,常植竹于庭中,一有闲暇,便徜徉竹林,以竹为友,“雨洗娟娟净,风吹细细香”是杜翁笔下的竹。江淹也爱竹,“宁知霜雪后,独见松竹心”是江郎竹笔下的竹。 佛家有云:“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;郁郁黄花,莫非般若。”万物皆可领悟。人有千面,物有千性,天人之间或许真的存在着某种神秘对应呢?天地精神万物与共,人与物原可惺惺相惜。那么,爱竹、 惜竹的人,心性也自当如竹. [此帖子已被 腾飞槎溪 在 2005-8-21 14:27:10 编辑过] |